1653年(清·順治十年)
清政府頒發《遼東招民開墾條例》,獎勵從關內(山海關以西)向東北移民,當年有移民百余戶在本境定居。
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
清末舉人劉春烺上書奉天督部,提出挑河治水,疏浚減河獲準,遂開雙臺子河。翌年,雙臺子河通航。
1924年(民國13年)
開鑿新開河,1927年開通。
1928年(民國17年)
張學良、鮑英麟及沈鴻烈等人,在境內組建“營田公司”,開墾荒地,試種水稻。公司設在榮興屯。
1944年(民國33年)
偽錦州省強迫各縣“勤勞奉仕隊”2700人在今大洼縣唐家鄉興建“疙瘩樓水庫”,在今榮興鄉興建榮幸水庫。
1949年
成立盤山農場
1950年
盤山農場改為盤山第一稻田農場,購進載重汽車6輛,為本境汽車運貨之始。
盤山第一稻田農場開始使用G-T3-45型拖拉機牽引四鏵犁在北窖農站八家子屯插犁翻地,日翻地2.1公頃,開本境機耕作業之端。
盤山縣人民政府大力提倡對稻田增施農家肥。提出積攢小灰上地,稻草過圈還田,追施壓綠肥,插秧前種植豌豆、油菜用以增肥改土等措施。
1952年
新開河區圈河村率先創辦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3年
遼西省農業廳分配8名女拖拉機手來盤山第一稻田農場工作,組成第一個“婦女包車組”。從黑龍江調進“納齊”拖拉機19臺,“斯大林80號”拖拉機16臺。全農場機耕面積占水田面積的45%。
1954年
盤山第一稻田農場改為盤山機械農場。
1955年
盤山機械農場改為盤錦國營農場管理局。
1956年
盤錦國營農場管理局改為盤錦農墾局,隸屬國家農墾部。
1958年
盤錦農墾局農業試驗站改為遼寧省鹽堿地稻作研究所,后又改為遼寧省鹽堿地利用研究所,人員由原來6人增到837人,試驗地100公頃。
1959年
盤錦農墾局開展第一次土壤普查,寫成《盤錦土壤志》(初稿)。
遼寧省秋收脫谷機械化現場會在盤山縣渤海鄉召開。會議期間參觀盤山縣改制的萬能脫谷揚場機和動力打稻機等7種農業脫谷機械。
1960年
盤山縣購進國產東方紅54馬力鏈軌拖拉機8臺。
沈(陽)盤(山)水利灌溉工程開工。該工程貫穿沈陽、新民、遼中、臺安、盤山5縣,可開拔灌溉6.8萬公頃土地。
1961年
盤錦農墾局推廣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大垅栽培水稻試用蓄力中耕機除草的經驗,在清水農場、先農場進行試點。
1963年
3月16日,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譚震林,就盤錦農墾開發建設問題對盤錦農墾局副局長曾鏡冰、劉子榮作重要談話。
盤錦首次利用沈陽民航公司“安二”飛機灑藥消滅水田雜草、蟲害,15萬公頃水田受益。當年增產365萬公斤水稻。
11月,譚震林肯定盤錦工作成績,指示農墾部要組織包括西藏在內的全國墾區和大農場到盤錦參觀學習。
1964年
盤山縣推廣水稻塑料薄膜育苗和大垅單行插秧技術,國營農場開始全面使用塑料薄膜進行水稻育苗。
1965年
盤錦農墾局制發《盤錦墾區國營農場經營管理若干問題的規定》(即《五十條》)。
1966年
盤錦墾區調往湖南省水稻良種500萬公斤。
遼寧省、盤錦墾區重點工程——南河沿排灌站破土動工,投資2787.72萬元,該工程于1968年完工。
東北地區最大的攔河閘——雙臺子河閘,經水電部批準,動工興建。1968年11月河閘建成受益。
經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批準,投資3000萬元的遼寧省暨盤錦墾區水利重點工程,東北地區最大的攔河閘——雙臺子河閘在盤山鎮高家鎮高家村東側遼河上動工。設計閘長160.5米,14個自動升降閘門,附有船閘。控制5.3萬公頃水田和4.7萬公頃葦田灌溉用水,泄洪能力為3000立方米/秒,年供水能力8億立方米,1968年11月建成受益。
1968年
盤錦墾區接收安置沈陽、鞍山、旅大等城市下鄉知識青年22843人。
1969年
盤錦墾區1.7萬公頃水田,用民航飛機噴灑石油助長劑,使每公頃水稻平均增產885斤。
1970年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農業生產合作社全國聯盟副主席帝?波佩斯庫率領的水利考察團一行5人,參觀盤錦地區榮興農場、西安農場的水稻條田、高家農場的果園、東風農場的南河沿排灌站。
《遼寧日報》報道,最近兩年,盤錦人民進行大規模農田水利建設,使全區水田面積由3.3萬公頃增加到6萬公頃。
1973年
盤錦地區第一批農業專家由張杰帶隊,赴上沃爾特共和國支援農業開發。
1974年
阿爾巴尼亞農業部總工程師托為組長的鹽堿地改良利用考察團一行5人,到遼寧省鹽堿地利用研究所、盤山區、大洼區考察水利工程及鹽堿地改良技術。
盤錦地區古城子糧庫鐵路專用線建成,承擔臺安韭菜苔、大洼區西安、東風及盤山區沙嶺、棠樹林子、壩墻子等場社的糧食調運及中轉任務。
1977年
大洼縣進行雜交水稻重點栽培試驗。在12個農場,39個大隊,64個生產隊進行重點試種58公頃,平均每公頃產稻7723.5公斤。
盤山縣建成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田19656.9公頃,占耕地總面積的40%。
1978年
全國水稻中耕機械技術經驗交流會在大洼縣召開。江西、上海等16個省、市、自治區58個單位500余人參加會議。
遼寧省鹽堿地利用研究所在王文卓創造東北三省水稻單產最高紀錄,其中雜交水稻“黎優57”每公頃產1.13萬公斤、“豐錦”每公頃產1.02萬公斤,榮獲遼寧省政府獎勵。
1979年
大洼縣榮興農場雜交水稻制種栽培技術獲遼寧省科技成果三等獎,并于1981年獲得國家農委、科委重大科技成果獎。
大洼縣的水田旱育苗、旱整地、插秧三集中、三縮短以及澆灌等一系列節水栽培措施,在遼寧省各國營農場推廣。
1980年
國務院決定將盤山、大洼兩縣列入商品糧基地縣。
大洼縣農機科研所研制的5Y—01型帶式揚場機,獲營口市重大科研成果三等獎。
1981年
大洼縣農委吳榮昌受國家農墾部、外經部的派遣,赴烏干達共和國考察水稻灌溉可行性項目。
大洼縣農科所雜交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研究成果榮獲1981年國家農委、科委重大成果三等獎。
盤山縣、大洼縣為解決水田供水不足,實行抗旱種稻,在土壤鹽分逐年淡化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回歸水灌溉水田達08萬公頃,節水達2億立方米。
1982年
盤山縣投資383萬元興建“南水北調”工程(古城子人民公社南塘抽水站),以30立方米/秒的流量,提大遼河水經新開河注入遼河,供盤山縣北部地區農田用水,受益面積達2萬公頃。
1983年
“遼河整治”工程開工、盤錦市承擔境內遼河大堤左岸50480延長米、右岸42230延長米、小柳河堤27373延長米、圍堤23600延長米的整治工程,投資471.8萬元,1990年底竣工。
1988年
中共盤錦市委、市政府召開以開發遼河三角洲,振興盤錦農村經濟為中心議題的農村工作會議。市政府成立遼河三角洲開發領導小組并設辦公室。遼河三角洲被國務院列入重點農業開發區。
日本富山縣農業試驗副主任研究院石原信一郎、研究員川口佑男稻遼寧省鹽堿地利用所進行水稻育種技術研修。
遼寧省鹽堿地利用研究所“水稻新品種”“遼鹽二號”通過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川大麥為前茬搞經濟效益較重技術研究”通過省科委鑒定。
1989年
遼寧省人民政府在大洼縣舉行遼河三角洲首批工程開工典禮。
大洼小三角洲攔海防潮工程竣工。大堤全場15公里,筑回水堤13公里,動用土方量達143萬立方米。
由國家水利電力部主持的“全國北方15個省、市農田水利建設現場會”在盤錦召開。盤山縣被評為全國水利建設現進縣,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電力部頒發的銅牌獎。
大洼縣榮興水庫增容工程動工。改造后庫容量達2500萬立方米。
遼寧省最大的平原水庫——大洼縣疙瘩樓水庫改造增容工程開工。竣工后增加蓄水量2300萬立方米。
大洼小三角洲接官廳擋潮閘竣工剪彩。接官廳擋潮閘投資550萬元,設有寬3米、高4米的閘門11孔,設計流量55立方米/秒,控制排水面152平房公里。
盤錦重點抗旱工程——堵截遼河工程在盤錦市勞改總隊的太平河閘正式竣工。堵截后可一次性蓄水3430萬立方米,解決0.7萬公頃水田灌溉用水。蘇聯俄羅斯聯邦農工委水稻專家組一行5人到遼寧省鹽堿地利用研究所考察水稻栽植。
1990年
遼鹽2號獲國家重大科技發明獎。
盤錦市農牧業局獲國家農業部“全國糧食生產高產獎。”
國務院副總理田繼云到盤錦市進行視察。先后到大洼小三角洲、遼河油田海外河輸油一站、大洼縣新興農場“萬畝萬田”和盤山縣大荒農場后胡里分場,全面了解盤錦市農業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和遼河油田開發、生產建設情況。田紀云對盤錦市農業綜合開發給予高度評價。在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總評中,盤錦市農牧業局獲國家農牧漁業部“水稻綜增產技術一等獎。”
1991年
《農民日報》公布國務院表彰1990年糧食生產現金單位,盤錦市被表彰的86個地(市)級單位之一,大洼縣為424個縣級單位之一。
盤錦市人民政府召開水稻插秧現場會。參觀胡家農場紅豐分場的大鵬軟盤育苗、太坪農場黃金分場的機械化插秧、新興農場的泡田整地和插秧現場。
1992年
盤山縣舉辦盤錦大米展銷洽談聯誼會。全國9個省市、20個地區、56家共400多人參加。
1993年
盤錦市糧庫、新立糧庫被國家商業部命名為盤錦市“國家糧食儲備庫”。
1994年
遼寧省鹽堿地利用研究所水稻育種室主任許雷的粳糯水稻新品種遼鹽糯獲國家重大科技發明三等獎。聯合國糧農組織官司員麥里切克博士考察盤錦市的農業發展情況。
1995年
國務院副總經理姜春云和國務院副秘書長劉濟民、國家計委副主任陳耀綁、國家民政部副部長范寶俊、國家水利部副部長嚴克強、國家農業部副部長劉成果、國家經貿委副秘書長蔣金楚等一行14人,視察盤錦遼河三角洲農業綜合開發區水堤、三角洲水庫、大洼縣東風農場農科站、西安生態養殖場。
1997年
日本富山縣厲波市中日友好交流協會會長田信雅一行44人稻盤錦市考察農業生產及設施等情況。
投資4500萬元的雙臺子河閘改建工程竣工。
遼寧省鹽堿地利用研究所改善稻田養蟹生態環境質量及其技術措施的研究和培育的水稻新品種遼鹽糯-10、遼鹽9號均通過省級鑒定,并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遼寧省鹽堿地利用研究所生揚肥料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通過省級鑒定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1998年
國家農業部部長陳耀邦一行5人,視察了雙臺子河堵河工程和新民河排灌站施工現場,對盤錦市的抗旱生產情況給予充分肯定。
盤錦市飛機人工增雨作業成功。
國家水利部副部長朱登銓到盤錦市視察防洪工程及“南水北調”抗旱工程,對這兩次工程給予充分肯定。
大洼三角洲農業綜合開發通過國家驗收。
盤山縣南水北調站正式開車引水,該工程是一座集灌溉、排澇、防洪于一體的大型樞紐工程,把大遼河水通過該站調入新開河,經二道橋子防洪閘進入遼河、解決盤山縣區2.7萬公頃水田灌溉缺水問題。
2001年
遼寧省鹽堿地利用研究所水稻新品種“鹽豐47”通過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
2002年
盤錦有機大米、有機豬肉獲國家認證。
盤錦市農業資源、農業大戶和大米,河蟹等名牌產品出現在中央電視臺屏幕上。
國際水稻大會上,大洼縣東風農場,超級粳稻平均每公頃12513公斤的產量,引起與會者高度關注。
大力實施百萬畝優質米工程。全市共推廣“遼粳294”、“遼粳7”、“遼粳288”、“遼粳371”等優質稻7.33萬公頃,占水稻面積的70%。優質大米生產面積達到6.7萬公頃(其中,蟹田綠色大米3.77萬公頃,富硒米2萬公頃,有機轉換期大米0.67萬公頃)。推廣抗旱節水增效雜交水稻新組合0.13萬公頃。其中,“屜優418”0.12萬公頃;“遼優18”133.3公頃。
2003年
被國家質檢總局批準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2004年
在國家工商總局成功注冊了“盤錦大米”證明商標
2007年
榮獲“中國名牌產品”<br />“中國馳名商標”
2008年
盤錦被指定為北京奧運會特供大米原糧供應地<br />盤錦大米成為“北京奧運會專用米”
2009年
"盤錦大米及圖"在遼寧省中國馳名商標企業市場價值評估中,榮獲遼寧省最具綜合實力的馳名商標
品牌價值23.5億元人民幣
2011年
獲得“中國十佳地理標志品牌”
“2011最具影響力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第一名
2012年
獲得“2012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影響力調查”第一名。
盤錦榮獲“中國生態稻米之鄉”稱號<br />正式成為國家訓練基地奧運健兒指定用米
2015年
獲得“2015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影響力調查”第一名
品牌價值227.32億
2016年
盤錦大米品牌價值273.19億
榮獲“中國大米十大區域品牌”